回家
【作者速寫】林曉菁女士,榮民子女,東吳大學歷史系畢業,曾任雜誌社企畫編輯。
當我開始上學之後,感覺世界變得愈來愈寬廣。從家裡到學校,從故鄉到異鄉,求學、就業到結婚,「家」的定義不斷改變、擴大。
「家」是原點,是根,是成長的地方,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回憶。當我們必須為了夢想離開家,到異鄉找個落腳的地方,那裡就變成另一個「家」。這個「家」也許會一直存在,也許會不斷遷移,可就不是根,不是原點,沒有成長回憶;這個「家」,不是「老家」,而是當時的居所,臨時的家。
這類居「家」我經歷很多,從台北到洛杉磯,再到濱海小鎮,每個「家」都拼湊起一段段青春。十八歲住的是大樓公寓,第一次看到黎明乍現;十九歲時,隱身繁華的閣樓,慶幸有同齡摯友的鼓勵;二十歲的宿舍,夾雜著愛情的甜蜜與自由的歡暢。二十五歲在洛杉磯,滿懷著思鄉的情緒,濱海小鎮卻有著我心靈深處的夢境。這些是居所,青春的家,最終,還是要「回家」。
直到結婚,「回家」是回丈夫的家,這個沒有我的童年,以及青春的家,既陌生又遙遠,卻是我要回的家。
後來自組小家庭,「家」有了全新意義,代表獨立、繁衍、傳承;儘管如此,逢年過節依舊忙著「回家」,回婆家、回娘家、回自己家,和親人同吃團圓飯,再聞粽飄香,品嘗圓月餅。父祖輩即便已在此生根發芽,偶爾還要探望離開半世紀,幾乎變了樣的老家。
常年奔波式的回家里程中,一度以為自己是遊子、是旅人,但多年下來,才又驚覺,我們既不是遊子也不是旅人,只是在回溯生命的根源,回味成長的苗圃。
也許哪天不用忙著回家,只是靜靜等待燕歸巢時,我的生命也將再由此延續、開展了!(點閱次數:381)